中国近代史上的半个外交官——顾维钧
读一本人物传记,最基本的冲动是对人的好奇;如果这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份量,又多了一分对所处历史的好奇。
第一次对顾维钧产生好奇心,是他在巴黎和会上为中国山东权益的发言。中国自近代以来,在国际外交场合的形象大多是唯唯诺诺、垂垂老矣的旧时代人。那一年顾维钧 30 岁,担任驻美公使已经 4 年了,在会场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文,捍卫着中国的权益。
我代表人类四分之一人口,即四万万中国人说话。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,中国的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。山东是中国的,无论政治上、经济上、还是文化中。中国不能没有山东,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。 ...
这是一战结束后、战胜方重新分配果实的时刻。也许你不太清楚这段历史,只需说几个关键词就够了。之前发生了「二十一条」,之后发生了「五四运动」。在这整段屈辱史中,也只有顾维钧的这段发言振奋过人心。然而在 [[民国的政治逻辑]] 之下,结果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。
唐德刚说,「中国近代史上只有两个半外交官,顾维钧就是那半个。」他的职业生涯,就是整个中国近代的外交史。
- 1904 年 16 岁时前往纽约留学。1912 年 24 岁时,受唐绍仪推荐,回国担任袁世凯政府的总统府及国务总理秘书
- 1912 年到 1927 年,服务于北京的各路军阀政府,参加了巴黎和会、华盛顿会议
- 1931 年到 1956 年,服务于国民党政府,包括南京、重庆、台北 他经历过袁世凯复辟、大革命、九一八事变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在台湾时期任驻美大使,又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。 在阅读传记时,见到最多的场景是:列强侵犯主权 ——> 顾基于国际法争论 / 参加和会发言 / 向美国寻求帮助 ——> 征询国内政府意见 ——> 达成一个或许可接受的结果。在「二十一条」中、「塘沽协定」中、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」中(并不都是顾经手)。 我们常讲的,「弱国无外交」,在近代的外交史上,体现的淋漓尽致。 但他有着不同的信念 ——
国无强弱,皆有赖外交,惟其方法则不同。而弱国之外交,尤关重要。因强国外交可较为大意,以稍有所失,尚有其他方法补救,弱国则不能一毫松懈。
他仍然在尽己所能,动用所能动用的关系、与各国外交人员及政务人员提前做好关系、充分利用《国际法》—— 以公理争强权,做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唯一的高光时刻,应该是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确立的「中英美苏」四强地位。这是因为在中国战场上,无数中国人民对抗法西斯做出的重要贡献。战后,以中英美苏四强为核心,组建新的国际和平组织 —— 联合国,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,第一个在《联合国宪章》签字。
这也是他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的最重要的时刻之一。
读完顾维钧的传记,我还是无法正确理解他的一生。
他的职业、及所处的时代背景,使他天然有着「悲剧英雄」的特征。我常无法直面恐惧 —— 如果结果注定失败,那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吗?我们的努力会有作用吗?
西西弗的故事持续激励每一代人。他每天都会推石头到山顶,一到终点就滚回到脚下,他继续推上山顶、滚下山脚、推上山顶… 我们都认为这是他的苦难。但,真相也许不是如此。
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。应当想像西西弗是幸福的。
1957 年到 1967 年的 10 年里,顾维钧在海牙担任国际法院法官,他不再为某一个动荡的政府服务,而是作为一个国际公民为人类发声。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欢喜的职位 ——
这是我的一生公职中,我最欢喜及适意的职位。原因有三。 (一)我在哥伦比亚大学领的是国际公法学博士。因此,我供职于海牙法庭,可谓用其所学。 (二)国家间有争执无法解决时,便把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请求依法解决。双方的律师都是国际闻名的法学家。我对他们的辩论极感兴趣。 (三)法庭有法官十五人,都是著名人物。有些曾当过总统…… 我们相处甚笃,住同一旅馆,有时一同步行到法庭办公。 此外,我讲句老实话,国际法庭的法官地位是很高超的,既不受其本国政府的控制,也不受联合国的干预。全世界均尊重他们的独立和自由。不像充任本国政府的官吏,即至高至上有若总统总理,时常会有麻烦事情搅扰精神,令人寝食难安。同仁都是君子人士,彼此毫无权力的冲突。时常相见如宾。国际争端是不常见的。
顾维钧晚年,从 1960 年开始撰写回忆录,历时 17 年,共 600 万字。他的一生,不需要你我来作任何评价。
#book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