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为什么选择公开flomo
一句话描述
- 我不擅长、且羞于表达
- 我往往偷懒使用「社恐」这个词,是因为恐惧 / 不自信,而放弃了表达和连接的机会
- 我尝试过一些方法,都不够自然
正文
20 年毕业的时候,一直在找社交创业公司的机会。凡是问到为什么要来做这个,我的回答一向大概是:因为我不擅长表达。使用更通用的词,就是「社恐」。
其实这个词并不准确,它往往是一个用于偷懒的词 —— 当我想拒绝一些不想参与的话题、或者一些活动时,找到的一个便于理解的借口。我的现状不太一样,但也不好描述。
我讨厌几乎所有的 IM 对话。常见的比如灌水聊天,吃了吗吃了啥好吃不累不累睡了吗以及所谓的你怎么没有分享欲啊 —— 应对女朋友的灌水需求只有一个方法,天天见面;还有 IM 的即时反馈,尤其是当我回一句、对方秒回,那我要不要秒回呢?我索性关掉了微信的消息通知、并下意识搁置上十几分钟再回复,这种异步对话会舒服很多。
这导致一个后果 —— 缺少与人的交流。我确实很享受个人空间,但偶尔还是有些情绪要抒发。当我发觉情绪焦躁时,只能够选择找个人打电话、或者翻一翻富含人味的散文。
日常享受或者应对孤单的方法主要是阅读、写日记。
我喜欢和朋友的交流,但又介意太频繁。尝试过通过邮件、甚至建过几个一对一的飞书话题群,但终究都不了了之。
写点东西吧,我称他为「构建个人的自由表达空间」,失败了。肚子里没水。
也很羡慕社媒上表达丰富的人,我仔细观察过,大多就是屁话多,少数颇有学识。我试着多说废话🤷♂️,也没这个能力。
总的来说,在这方面一事无成。开放受阻,就越来越内敛,并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。
从 flomo 开始内测就有使用了。虽然早期执着于如何加标签,很快过渡到全部丢到 Inbox,到现在完全舍弃任何标签。对抗笔记熵增,对于 INFP 来讲,完全就是陷阱。flomo 成为了我尝试过十几款笔记工具后,唯一长期留存下来的工具。

flomo2024.png
我随便翻一翻,颇为可喜。里面的一些笔记,能够反应我当下的所思所想。对于正确的人,这是能够产生连接的一个窗口。
至于隐私 —— 我很难觉得我记下的一些想法,有什么天大价值。女朋友翻我的手机,打开 flomo 不就就兴趣缺缺;里面有灵光一闪的 idea,但一个个评估后,连我都懒得动手。
导出 flomo,就得到一个完整的可以交互的 HTML 页面。我嫌不够好看,使用 Cursor 改了一番,托管到 GithubPage,换上域名,就有了我的公开版 flomo——
flomo.kkuk.dev
欢迎点击,对我有更多了解。附录想法刚冒出来时,记下的 flomo:
公开你的 flomo。 事实上,我的 flomo 没什么宝藏,没什么不可见的,女朋友看完了我也没有被她看我日记的那种羞耻 我不擅长使用 flomo,标签 / 分类 / Workflow 都不会用。我的 flomo 仅仅是一个速记工具,很杂乱 如果我不把他公开,绝大多数信息永远都不会被看到;反而如果被看到,可能对人的了解有更多 而有人味的东西,是越来越少了。